「廟口,是咱ㄟ角頭。」艋舺電影裡的廟口,指的就是建寺兩百多年前的清水巖祖師爺廟。早期臺北盆地周圍田地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自原籍湖內鄉清水本巖分靈而來。
艋舺祖師廟的磚雕及交趾燒凸顯出清代寺廟裝飾的時代風格,仔細觀看,踏進廟前一旁的四拼雕磚可見大禹治水、姜太公釣魚、堯舜的故事、喜鵲爬上梅花樹等傳統故事與寓意,而殿中的松鶴竹鹿也有著閩南語發音「尚好福祿」的吉祥語意,展現了古拙樸實的洋洋喜味。
不過,如果你夠細心,會發現四拼旁的廟柱竟然是前方後圓的柱體設計!建造廟宇的師傅為了整體柱面兼具實用美觀,而將一支廟柱砌成兩種形狀,這也是艋舺祖師爺廟的特色之一。而祖師爺廟裡最高的屋脊稱為西施脊,脊上有六孔具有防風吹倒功能,屋頂上有一顆代表太陽的寶珠,一旁有雙龍搶珠,而搶珠的是四爪在地的「行龍」。
建寺五百坪的清水巖祖師爺廟曾經於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為暴風雨所毀而重修。而對於北部發展最關鍵的歷史事件就是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的「頂下郊拚」於祖師爺廟前械鬥焚毀,泉州同安人落敗遷徙而有了大稻埕商業發展。現今祖師爺廟的二殿二廊兩護室事實上原為前、中、後三殿規模,後殿供奉的媽祖、關公、文昌帝君都在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中燒毀,現在僅剩柱礎與部分龍柱陳列。
據說每逢大災變守護鄉民的祖師爺都會掉落鼻子,以向世人示警,所以又稱為「落鼻祖師」。清末中法戰爭,法軍正準備進軍台北淡水,民間據說傳迎請清水祖師助陣,臺北才得以平安。現在祖師爺廟大殿正上方有一塊「功資拯濟」的匾額即為當時光緒皇帝所賜,仔細看它的落款是在正中間,也是全台北市唯一的一塊皇帝匾額。
艋舺許多傳統小吃美食遍佈於祖師爺廟口周圍,炒牛肉、肉圓、油粿都是傳承多年的古早美味。不過,可別花時間找電影中蚊子買的那一攤烤雞腿,它是不存在的!﹝攝影/區瑜容﹞
◎交通資訊
搭乘公車0西、9、11、62、65、205、218 副、229、231、232、234、242、264、302、601至祖師廟站即可到達艋舺清水巖。
捷運板南線龍山寺站。
GPS:緯度 25.040223 經度121.50266
艋舺龍山寺遊
http://108.tw.tranews.com/大台北旅遊網
http://taipei.tw.tr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