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的白米飯,是一天三餐中不可缺少的主食。記得小時候被媽媽叫去買米的經驗,從米行、雜糧行到現在的大賣場,一代又一代,每個人腦海中對買米的記憶不盡相同。早期稱作蕃薯市街的貴陽街二段上有一間秀清米行,那歷經歲月洗鍊褪色的招牌說出了秀清米行是艋舺歷史最悠久的米店,不仔細一瞧,讓人很容易忽略它。
一袋袋的麻布裝著七、八種白米,磨的發亮的鐵勺將白米鏟進鐵桶內計算著。在秀清米行中,看不到賣場內用的電子秤,而是用那擺在一旁、份量十足的度量衡鐵秤,老闆一邊彎著腰用手計算著籌碼,一邊再加減盤算著用鐵勺將白米裝進鐵桶內。雖然這鐵秤上頭磨生鏽的樣子,猶如年老失修的皺紋斑點,但卻絲毫不減其份量十足的氣勢,彷彿穩重的訴說著絕不給客人偷斤減兩的誠信公道。
秀清米店老闆鄭先生表示,當時物質環境缺乏,一棟厝內住著二、三十戶人家,三餐都吃白米飯,所以一條街上看的到五、六間米行。現在傳統只單賣米的米行在台北已經相當少見,大多都是兼賣豆類、醬油、各種多樣商品雜糧行。由於生活飲食習慣與消費習慣的改變,現代人吃麵食類多,對米飯的需求相對比以往少,加上大賣場進駐消費習慣的改變,買東西方便一次俱足,因此,傳統只單賣米的米行即面臨相當大的考驗。
傳統米店雖然面臨考驗,鄭老闆卻依舊堅持著崗位、為老客人盡本份。他腳下這台跑遍大台北的鐵馬,跑遍千里送米超過一甲子,將袋袋白米送到家門口,為了疼惜出外人的辛勞。許多搬離了艋舺的老客人仍然喜歡這米行老闆親切的人情味而遠道從天母、板橋、新莊而來訂購。米香、人情味,七十年來用最簡單樸實的真情,刻劃出昔日艋舺生活歲月的點點滴滴。﹝攝影/區瑜容﹞
艋舺龍山商圈
http://108.tw.tranews.com/